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是德国北杜伊斯堡的一个后工业景观公园,由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与合伙人于1991年建立,目的是为了理解过去的工业,而不是拒绝。其原址是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使周边地区严重污染,于1985年废弃,19世纪中期之前为农业用地。

公园设计与其原用途紧密结合,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1994年正式对外开放。彼得·拉茨也因此设计于2000年获得第一届欧洲景观设计奖。

设计师彼得· 拉茨(Peter Latz)的设计思想理性而清晰,他对原有场地尽量减少大幅度改动,并加以适量补充,使改造后的公园所拥有的新结构和原有历史层面清晰明了。他用生态的手段处理这片破碎的区域。首先,工厂中的构筑物都予以保留,部分构筑物被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工厂中原有的废弃材料也得到尽可能地利用。其次,工厂中的植被均得以保护,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长。第三,水的循环利用采用了科学的雨洪处理方式,达到了保护生态和美化景观的双重效果。

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厂的历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废料”塑造公园的景观,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新材料的需求,节省了投资。经过4年多的努力,这个昔日的钢铁厂被改造成为一个占地230公顷的综合休闲娱乐公园,与之相关的许多分支项目在随后的几年中也都逐步完成。
Blast Furnace Park高炉公园 Blast Furnace Park高炉公园 Blast Furnace Park高炉公园
整个公园分为四个景观层面:一,铁轨公园结合高架步道营建出了公园中的最高层,它像整个公园的脊柱一般,不仅仅是景区内部的散步通道,还建立了各个市区间的联系,增强了城市沟通,并且增调了开放性空间的功能。二,在公园的底层上是水景观层,利用以前的废水排放渠收集雨水,雨水引至工厂中原有的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流入埃姆舍河。三,公园内各式各样的桥梁和四通八达的步行道一起构成的道路系统作为第三个层面。四,功能各异的使用区和构思独特的花园一起自成体系,在这一层面上游客可以充分体验独特的工业景观。这些层自成系统,各自独立而连续地存在,只在某些特定点上用一些要素如坡道、台阶、平台和花园将它们连接起来,获得视觉、功能和象征上的联系。

在设计手法上彼得·拉茨融合了艺术、建筑和景观的各种创作语言,北杜伊斯堡公园是他运用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设计景观的代表作之一,彼得·拉茨称北杜伊斯堡公园的方案是“句法结构式的设计初衷”(syntaktischen Gestaltungsansatz);已经成为公园标志之一的由废弃铁板铺装而成的“金属广场”(Plazza Metallia)可以看到极简主义(minimalism)艺术风格的影子;而公园中地形的塑造、工厂中的构筑物,甚至是废料等堆积物都可以归纳为大地艺术(land art)作品。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在完成场地功能结构转化的同时还建立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统筹管理。设计师通过对工业遗迹的重新挖掘,丰富其使用功能以满足当代生活需要,并将其与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使场地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重新恢复了场地活力。各个工业遗迹之间产生了新秩序并且作为内含丰富的要素和符号,成为景观的一部分。这里不存在传统园林中让我们习以为常的“完整、完全与完美”,取而代之的是发展、变化和自由。
Waterpark水上乐园 Waterpark水上乐园 Waterpark水上乐园
Waterpark水上乐园
亲水平台Waterpark水上乐园 Waterpark水上乐园
Sinter Park熔渣公园 Sinter Park熔渣公园
植物造景Sinter Park熔渣公园
植物造景
Sinter Park熔渣公园
植物配置Sinter Park熔渣公园
绿篱
Railway Park 铁路公园 Railway Park 铁路公园
Play points运动场地
攀岩设施Play points运动场地
攀岩设施Play points运动场地
Play points运动场地
滑板场Play points运动场地
游乐设施
Play points运动场地
攀岩设施Bunker Gallery矿仓廊道 Bunker Gallery矿仓廊道
Bunker Gallery矿仓廊道 Bunker Gallery矿仓廊道
扫描以下二维码咨询

原创文章,作者:yuanliner,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uanliner.com/2022/01/13/2083/